发布日期:2024-11-04 09:13 点击次数:102
前言
邓小平和卓琳
1997年2月19日晚,邓小平走到了生命的尽头,他的妻子卓琳在病床前流着泪,一声声呼唤着“老爷子”,可是奇迹没有发生,邓小平什么也听不见了。邓小平和卓琳风风雨雨58年,彼此最知道对方的心意。临终前,邓小平心里一直记挂着一件事,可惜没有机会完成。他去世后,卓琳决定竭尽全力替丈夫完成遗愿,不让他在这个世间留下遗憾……
邓小平病重抢救,卓琳一声声呼喊“老爷子”
1994年春节过后,邓小平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。他在北京景山后街的家里,过着平静、惬意的生活。卓琳的父亲是云南火腿大王浦在廷,曾经富甲一方。浦在廷留下一台留声机,各个流派唱腔的唱片一应俱全。卓琳喜欢听京剧,邓小平喜欢听严派的唱腔,两个人经常一起听着留声机,静看岁月慢慢。
1990年,邓小平、卓琳和家人在北京玉泉山
邓小平的心脏很健康,肝脾状况良好,没有患上老年人常犯的糖尿病等病症,却一直被帕金森困扰,情况糟糕时会呼吸节奏紊乱,经常咳嗽,吃东西吞咽困难,也影响他的脚步活动。
邓小平
1996年12月12日这一天,邓小平很早就醒了,感觉呼吸不顺。他常年养成的生活习惯是,早上起床到卫生间洗脸刷牙,然后坐在客厅的小方桌上吃早餐,早餐常备的是牛奶和鸡蛋。秘书会在这个时间进来,把他的眼镜、手表、放大镜,还有所需的文件、报纸放在桌上。
一般情况下,邓小平吃完饭后,会在办公室呆一整天。他的爱好广泛,看地图、翻字典,有时还要通读《史记》和《资治通鉴》,《聊斋》也是他最爱的读物之一。到上午10点钟,护士会敲门进来,带着他出门散步。
可是这一天,邓小平浑身无力,还不停地咳嗽,呼吸不畅通,吃东西咽不下去,没有体力支撑他完成这一天的活动。家庭医生没有办法处理这一情况,只好紧急把他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。
从邓小平家到301医院只好短短的10公里的路程,可是那一天,车走了那么久,仿佛走不到头。卓琳后来回忆说:“没有想到,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过。”
1997年元旦期间下了一场小雪,积雪把北京染成了纯白色。整个城市到处灯火通明,一派吉庆祥和的景象,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的等待新年的到来。而这时候,邓小平躺在301医院的病床上。医院庄严肃穆,弥漫着特殊的药水味,病人家属们表情凝重,没有一点过节的气氛。邓小平的病房里人来来往往,医生、护士、秘书忙碌着各自的事情,他的随身医护人员黄琳一直守在他身边。
有一天,邓小平的精神状态好了许多,中央电视台正播放一部纪录片,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机,但看不清电视屏幕,不知道那个人影是谁。
他转头问身边的人:“那边,走过来的那个人,是谁啊?”黄琳笑着说:“那个是您啊!您看清楚了吧?”
邓小平用力眨眨眼,终于看清了电视屏幕,屏幕中的自己浮现在眼前。他的嘴角车动了一下,露出了一丝微笑。黄琳接着说:“这部电视片名叫《邓小平》,是中央电视台刚刚录制的,有12集呢。”
邓小平没有接话,只是静静地看着这部纪录片。黄琳知道他耳朵听不见,就凑在他耳朵旁,把解说词一句句念给他听。
听到夸奖自己的话语时,邓小平的脸上浮现一丝害羞。黄琳后来回忆说:“不知道我形容得准确不准确,那就是被表扬以后不好意思的那种感觉。”
晚年,邓小平不在意外界对他的评价。看完纪录片,黄琳问他:“有什么话想说?”,他淡淡地说:“该说的都说过了。”
邓小平和家人们
那时候,邓小平已经病重,身体常常疼痛难忍。但他从不向医生和护士提特殊要求,怎么治疗,用什么药,他从来不过问,也很少因为身体的剧痛发出呻吟,只是默默忍受着。
医护人员郭勤英后来说:
首长的血管很不好找,很不清楚,扎针扎不准,有时扎了好几针。这不是医护人员的技术不行,他的生命到晚期,血管的确找不准。常常扎好几针才找到(血管),首长也不说你什么,从没提出换一个人(扎针)。我们很心痛,也很佩服老人的毅力,以及他对疾病的态度。
2月6日是除夕夜,为了让病房不那么冷冰冰,增添一些节日的气氛,警卫战士们拿来一副春联,贴在病房门上,上联写着“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”,下联写着“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”,横批是“一切为了首长”。
这副对联是战士们对邓小平的心意,寄托着他们对首长真诚的祝愿。
第二天正好是正月初一,邓小平没能回家,和家人们团聚在一起。妻子卓琳一直守在他的病床前,她心里明白,留给他们夫妻的时间不多了,一直默默垂泪。
2月19日,邓小平的呼吸已经衰竭,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,卓琳在病床前一声声呼喊着“老爷子”,可惜邓小平已经听不见了。
医疗组的专家们全力抢救,到晚上9点零8分,医疗组认定回天乏术,宣布“停止抢救”,在场家属、医护人员忍不住失声痛哭。病床前,卓琳深深地向相伴一生的爱人,做最后的吻别。
一代伟人邓小平撒手人寰,离开了他的国家和人民,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家人,走完了他93年的生命旅程。
举国哀痛
作为与邓小平相伴一生的伴侣,卓琳的悲痛不亚于任何一个人,但她明白:这是自然规律,你也没办法。那时候,全国上下一片悲痛,所有人都在思考着怎么用自己的方式纪念这一位伟人。
这时候,卓琳向家人、子女们提出一个要求:“一切要以中央的决定为准,你们不能提出高于中央标准的要求。”
她对不远千里赶来悼唁的亲戚们说:
我知道你们是怀念邓小平同志,既然这样,我想要求你们,一定要像邓小平那样,时时事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情,这是对邓小平最好的怀念。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,念书的好好念书,工作的好好工作,做一个好党员、好公民。
1997年2月20日,天安门广场人潮汹涌,升旗时间预告牌显示,今日升旗时间:7时01分。人们都在静静等待着升旗的神圣时刻,他们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历史的见证人。
7点01分时,中队长王金耀用响亮的声音下达升旗口令:“敬礼!”伴随着宏伟嘹亮的国歌声,国旗升得和往常一样高。
突然,一声号令响彻天地:“降半旗”,瞬间,国旗在最高处缓缓下降。国旗手流泪了,在场的所有人的眼眶都湿润了。中外记者立刻举起相机,记录下这个沉痛的历史画面。
邓小平逝世,卓琳痛哭
2月23日下午,插花艺术家王绥枝接到一个紧急电话:“王绥枝同志,请您放下电话之后,以最快的速度赶到301医院西门,接受紧急任务!”
王绥枝职业经验丰富,有出色敏锐的觉察力,听到电话中的命令这么简单、这么有力,大概猜到发生了什么。她马上拿起桌边的一把剪刀放在包里,飞奔到门口,打了一辆出租车,赶到301医院。
此时,301医院戒备森严,所有出入人员都要接受检查,王绥枝急忙说:“我是来这里接受任务的……”
话音还没落,等待她的工作人员迎了上来,把她领到301医院邓小平遗体告别室。这间屋子弥漫着悲伤的气氛,所有人都眉头紧锁,忙碌着自己的事情。
这时候,相关领导走了过来,命令王绥枝用插花布置邓小平的灵床周围,必须在晚上9点完成,留给王绥枝的时间只有短短5个小时。
接到任务后,王绥枝迅速在脑海中构思着整体构图,在最短的时间里确定构图方案。随后,她安排人把黄、白菊花,黄、白百合以及蓝色勿忘我、粉玫瑰、鹤望兰等花束运送到现场,带领园艺工作者插花。
每剪下一个花枝,每插一次花,她的心里就多一分沉痛,可是职业素养不允许她在这个时候流露私人感情。
离晚上9点还有5分钟时,王绥枝等人完成了插花工作。此时,邓小平的灵床前飘香四溢,鲜花朵朵,像一个个挽留的手臂,向伟人表达着自己的不舍和哀悼。
此时的王绥枝如释重负,她托着疲惫的身体走出房间,不再压抑自己的情绪,泪水不由自主地滚落下来。
2月24日,邓小平的家人、朋友,各位中央领导们纷纷来到301医院的小礼堂,和这位伟人做最后的告别。
邓小平的遗体旁,摆放着卓琳和子女们的挽联,缎带上写着一个个深情的字:我们永远爱你,这是卓琳及子女和邓小平内心最真实的呼喊。
9点28分,邓小平的灵柩离开301医院,灵车缓缓驶向八宝山革命公墓。数万人民群众站立在道路两旁,送别这位伟人,人们的哭声和呐喊声响彻天地。
人民群众送别邓小平
3月2日,一架专机载着邓小平的骨灰飞向大海上空。11点25分,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,用颤抖的双手捧着骨灰盒,一遍一遍的叫着邓小平的名字。过了很久,才不得不松手将骨灰洒向大海,邓榕流着泪说:“爸爸,您回归大海,回归大自然,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,您安息吧!”
飞机在大海上空盘旋,鲜花和骨灰一同撒落,向无垠的大海缓缓飘去……
以后每年邓小平的纪念日,卓琳和家人们都会买一些花瓣,洒在院子里。因为邓小平喜欢花,喜欢弥漫着香味的气息。家人们一边撒,一边说:“老爷子给你撒花了,你听见了没有。”
卓琳亲自见证香港回归,替邓小平完成遗愿
1992年,邓小平到南方视察,来到皇岗口岸,一眼就能够看到对面的香港。他对工作人员说:“我要下车,我要看一看,这是新建好的皇岗口岸。”
下车后,邓小平一直站在皇岗口岸,静静地望着对面的香港,久久不愿离去。那种眼神,那种期待,那种对国土的深深眷恋,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邓小平逝世后,卓琳回忆说:“他想活到1997年,去一趟香港,在这片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,看一看,亲眼看一眼香港人民的生活;他还想活到2000年,亲眼见证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,这样他就满足了。”
可是,邓小平没能等到这一天的到来,这两个愿望成为他心里永远的遗憾。
邓小平曾说:“香港回归时我要到香港去看一看,站一站,哪怕站一分钟也可以,总能看到自己收回的土地。”邓小平留下的两个愿望,卓琳一直记挂在心上,有朝一日一定要替他实现。
1997年7月1日,香港回归仪式将要举行。卓琳向中央提出请求,希望能替邓小平看一看香港,并得到中央的批准。
这是邓小平生前最大的心愿,卓琳等到替丈夫还愿的机会,她很重视这次香港之行。
其实晚年,卓琳不在乎吃穿用度,也不太爱出门,家里的衣服都很家常。但为了去香港,她很早就着手准备,让子女们一起参谋衣服的颜色、款式,每个细节都提出自己的建议,最后请裁缝做了几套衣服。
卓琳走在香港街头
香港回归仪式前一天,卓琳内心很激动,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。她忐忑不安地躺在床上,一会儿问一句:“时间到了吗?”
6月30日,卓琳端坐在香港会展中心,她被安排和香港首位行政长官董建华并排坐。当董建华说:“今天我特别高兴,卓琳女士能够来香港,参加回归的盛事,我们对卓琳女士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敬意。”董建华话音一落,现场掌声雷动,这个片段是整个回归庆典中最动人的镜头。
卓琳参加香港回归仪式
后来董建华接受采访时说:
当时我话音刚落,卓琳女士站起身来时,整个大厅掌声雷动,实在让人难忘。那不是事先预演的场景,而是发自与会者由衷的敬意,他们用双手拍打出同一个信息——邓公,香港终于回归,您老人家当可含笑九泉!
7月1日凌晨,卓琳亲眼见证五星红旗高高升起,那一刻,她留下了激动的泪水。那一刻,她一定在心里默默地低声细语:小平,你看到了吗?
回到北京后,卓琳的心情还是异常激动,拉着子女们说:“我实现了你父亲临终前的遗愿。”
卓琳晚年寄心公益事业
卓琳晚年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,她每天早饭后都要停一会儿京剧,还会时时回想起和邓小平一起欣赏国粹的宁静时光。
卓琳还喜欢听评书,收藏了很多《三国演义》、《隋唐演义》的录像带,没事就听上几段。有空,她还喜欢看《红楼梦》,能熟练背诵不少精彩段落,还曾给《红楼梦》研究会捐钱。
她看到了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,看到了国家欣欣向荣,也算完成了邓小平的遗愿。
这时候,卓琳已经是耄耋之年,她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,多次和子女们讨论,并说:“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,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。”
邓小平和卓琳
卓琳和邓小平一样,把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上,看不得人民受苦受难,多次给希望工程捐钱,给太行山老区捐钱,并助力残疾人福利事业……她的仁心和爱心一直到生命的终点。
2008年汶川地震,卓琳坐立不安,天天关注着灾区的新闻,常常看着新闻流泪。她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,还向家人筹款,凑过十万元全部捐给了红十字会,帮助灾区重建,她说:“为帮助灾民她愿竭尽全力。”后来女儿邓林接受采访时说:“妈妈自己没留下什么钱,她的钱差不多都捐了。”
2009年7月29日,卓琳离世,享年93岁,她完成了丈夫交代给她的使命。她的女儿说:“妈是去天国见爸爸了。有了妈妈的陪伴,在天国,爸爸就不孤独、不寂寞了。”
邓小平和卓琳夫妻情深,他们的女儿最清楚爸爸妈妈之间的情谊。
2013年《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》开拍,由演员萨日娜饰演卓琳。邓小平和卓琳的三个女儿邓林、邓楠、邓榕多次探班萨日娜,并提出自己的意见:“你演得真好,但是有一点问题,我妈妈绝对不会让爸爸的风纪扣敞着照相。”在女儿们的记忆中,卓琳会替邓小平扣上风纪扣,每次都是如此。
夫妻间的深情都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相处中,这让萨日娜很是感动,她说:“卓琳这一生都默默站在邓小平背后努力奉献,这个家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。”
后记
1977年邓小平卓琳一家住进了北京景山后街的院子。在那里,邓小平住了20年,卓琳住了32年。32年间,那个院子没有发生多少变化,只是花朵更鲜艳了,树木更高了......
而32年间,院子外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国家越来越富强,这正是两位老人最希望看到的吧......